養老地產不應享受無差別政府優惠
日期:2013-10-10 07:41 瀏覽: 次 責任編輯:admin社會各界對養老問題的關切日甚一日,對“以房養老”的熱議還未過去,養老地產又引發爭議。據媒體報道,泰康人壽等保險公司正在大舉進入養老地產領域,修建適合老年人需求的專業化的養老社區,同時享受著地方政府提供的多種優惠政策,如低價拿地、減稅免稅、專項補貼、政府直接部分出資等,但它們修建的多是高端化養老社區,從而不可避免地引發這是否是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富人養老的質疑。
養老地產的概念本是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一種新型的房地產形態,以住宅加上養老導向的專業化服務機構,以規;、集約化的方式來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美國等國已有成功經驗,且符合我國促進多樣化養老的目標。但養老地產和政府提供的福利性養老住宅之間應有明確界限,前者可以商業化運作和以盈利為目標,后者則應維持公益性、福利性和微利性,以改善公共服務和滿足低收入者需求為目標。
所以,應當明確的是,并不是房地產項目只要沾上養老名號就可被視為公共服務,從而享受政府的優惠。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優惠措施在適用時并沒有考慮養老地產項目針對的是高端還是低端客戶,自然就使保險公司等企業投資于利潤空間更大的高端項目,并利用自己近水樓臺的優勢優先照顧自身客戶,在政府扶持下滿足高收入人群的養老需求,存在“劫貧濟富”的嫌疑。
當然,享受補貼和追求利潤并不是險企的錯,無差別的優惠措施應該得到矯正。地方政府之所以給予這些大型保險公司及其他大企業優惠和扶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帶著一種招商引資的心態來對待養老地產投資。這也預示著一種風險,即在高端養老需求市場并不大的現實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打著養老地產的招牌來延續土地財政,補貼造成的激勵扭曲還可能導致養老地產的過度開發與資源浪費。
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未來,中國需要實現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結合的多樣化養老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發展得當,養老地產也可以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朝陽產業,可以增強大城市富裕老人的選擇權,與同齡人集中居住、享受集約化養老服務也有助于慰藉其精神需求。但政府和市場的界限一旦模糊,該產業就可能變形異化,出現畸形繁榮,并可能引發社會質疑,甚至導致養老地產概念本身被污名化,影響發展前景。
與以房養老問題一樣,厘清公私界限、明確政府邊界,是看待當前多數養老政策的一個基本前提。政府應該專注于基本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此之外如何滿足更高水平的養老需求,應該完全留給市場以個性化的方式去解決。正如以房養老的機制設計應該留給個人與金融機構去完成一樣,商業化的養老地產模式也應該由企業自行探索,如果政府為養老地產保駕護航,無差別地提供優惠,將會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因此,需要正視這個問題,提高政府補貼等措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確保政府支持的公益性質。
所有文章均由山東濰坊衡德價格評估有限公司原創或收集與網絡,僅供學習參考之用,如有錯誤、侵權之處請及時聯系我們修改、刪除,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